嗩吶的名稱是譯音,又稱嗩奈、蘇爾奈等,根據歷史記載是從波斯及阿拉伯一帶傳入的。嗩吶由喇叭碗、管身、侵子及哨片等部件組成,屬於雙簧樂器,演奏時使用哨片吹奏,音色粗獷遼亮,富於變化,並帶強烈風格,能模擬不同的聲音,如嗩吶名曲「百鳥朝鳳」便以模擬各類禽鳥聲音為特色。除高亢的樂曲,嗩吶同時亦留吹奏清幽的蕭聲。
東北一帶極為流行吹奏嗩吶,在當地民間亦有有「喇叭」、「大杆」等俗稱。按照各地風俗的不同,嗩吶樂曲呈現了多樣的藝術風格,比如說山西的多以恢宏雄偉的套曲呈現、河南的多為柔美的調子、河北的音色較為圓滿扎實、東北的較為清脆豪放,呈現出靈活多變的藝術風格。
最早有關嗩吶的文字紀錄可見於明‧徐渭《南詞敘錄》:「中原自金、元虜猾亂之後,胡曲盛行……至於喇叭、嗩吶之流,並其器皆金、元遺物矣。」在明代嗩吶應用於官府軍樂。
嗩吶分有高音、中音及低音。高音嗩吶又稱為海笛,筒音為#f1 以上;中音嗩吶筒音為f1 - #f之間;低音嗩吶筒音為f以下。嗩吶的有效音域為兩個八度之間。演奏技法主要有齒音、花舌音、打音、墊音、滑音、彈音、苦音、顫音、氣拱音、氣頂音、倚音、泛音、蕭音等。
Copyright © 2024 Aura The Strings 彈撥琴作坊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
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.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,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