笛與簫的基本方法演奏方法、唇腔控制技巧皆有不同,但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,在南北朝以前蕭亦有統稱作笛的記載。笛和簫在名稱上的區分,大概是在南北朝開始才逐漸地區分開來。行內有句口訣,叫做「橫笛直簫」,即示意笛子是橫置於嘴唇吹演,而洞簫則是直置於嘴唇吹演。在古代文獻中,笛子亦有「橫吹」的別名。宋‧陳暘在《樂書》中便有記載:「大橫吹、小橫吹並以竹為之,笛之類也。」
笛的歷史頗為悠長。據考古學的發現,早於新石器時代已可發現骨笛的存在,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。根據《律書樂圖》記載:「橫吹,胡樂也,昔張博望入西域,傳其法於京。」一般文獻流傳,笛子製品是由張鶱由西域傳入於西京長安,但根據考古學的發現,公元前168前的出土文物中已有笛類樂器存在,故有可能於張鶱通西域前約半世紀,笛類樂器已流傳於今天的長沙馬王堆一帶。
現代流行的笛子普遍由竹管製作而成,開有吹孔、膜孔、出氣孔及按音孔,膜孔蒙以蘆膜或竹膜,吹孔左端堵以笛塞,橫吹發音,音色清脆明亮,具有豐富表現力。根據民間傳統,南方一般流行演奏曲笛,而北方一般流行演奏梆笛。理論上笛子各音孔都可以作為主音,構成不同的音階,但實際上由於演奏技巧和地方風格特點的不同,通常以第3孔的實際音高稱作該笛的調高,但亦可更改筒音作移調演奏。曲笛一般第3孔音高是d2,稱為D調笛;梆笛一般第3孔是g2,稱為G調笛。
曲笛因經常應用於昆曲的伴奏,所以又叫做昆笛,講究音色及氣息的運用,細分的技巧運用包括琶音、打音、疊音、倚音、垛音等等,一般演奏的曲式會以靈活的指法應用為基礎,主旋律呈波浪式起伏的感覺,富於歌唱性之餘,節奏線條較為平穩,並利用加花或縮減細節的方式來延長演奏,在曲式結構上經常以不同板式組成演奏段落,常見的結構為慢板與快板兩個節拍組成的不同的段落。音域為a-b2。常用指法是筒音作sol,其次是re、do。即如果是D調笛子,主要演奏D、G、A三調。
梆笛因常應用於梆子戲伴奏,因而得名,曲式著重於節奏、速度、旋律線及演奏技巧的對比,層次清晰、結構規整,擅用舌的技巧,細分的技巧運用包括花舌音、歷音、頓音、滑音、顫音等等,造成旋律的分割和跳躍的特色。梆笛管身比曲笛短。管徑比曲笛略細,音比曲笛高四度,音域為d1-e3。梆笛常用指法是筒音作re,其次是sol,有時也作mi、la。如果是G調笛子,主要演奏C、G、bB和F四調。
笛子演奏藝術發展至清代已具有多種表現形態,包括二人台牌子曲、江南絲竹、西安鼓樂、十番鼓、十番鑼鼓、潮陽笛套大鑼鼓。而在現當代新創作的笛曲中,南、北笛曲習慣性的各種特殊演奏技巧,已根據樂曲創作的需要加以融合吸收。當代笛子藝術中,具有劃時代之稱之事件為笛子大師趙松庭揉合南北派技藝,創作出南北相融的浙派曲式,代表作為「早晨」,並採納嗩吶循環換氣的演奏技巧,創作或改編笛子名曲「鷓鴣飛」及「幽蘭逢春」等,改良傳統笛子製作方法並研發及應用排笛和倍低音大笛。在笛子藝術上貢獻良多的大師眾多,在此不一而足。
Copyright © 2024 Aura The Strings 彈撥琴作坊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
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.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,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