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琴大概起源於1820-60年之間,別名包括柳葉琴、小琵琶、土琵琶、聞子靈、金剛腿等。相傳是由地方民間藝人模仿琵琶的製式,取材自柳木製作而成。當時柳琴只有二弦七品,因音域有限且使用絲弦彈奏,獨奏的表現力不夠突出,一般只用作戲曲伴奏,流行於山東、江蘇、安徽一帶,經常應用於柳琴戲、泗州戲和亂彈等。
五十年代柳琴經王惠然改良為三弦樂器,由七品改良為二十四品,並改良了音色。又於七十年代改革為四弦樂器,把高粱稈品換為竹品、絲弦換為鋼絲弦、二十四品換為二十九品,形成高音樂器的特色,加強了表演張力及音域廣度,自此出現較多的獨奏曲目實踐,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團中擔任高音聲部的彈撥樂器,因穿透力強經常用來演奏高音聲部的主旋律,擔任華彩演奏的片段。
柳琴的音域與小阮雷同,演奏方法及技巧亦與阮琴相似,使用撥片彈奏。較為不同的地方在於柳琴的延音特性與阮琴不同。由於柳琴的音箱較為細小,而音域屬於發音短促的高音區域,餘音性能並不突出,一般需要手指保留壓弦姿勢來強化餘音,從而強化演奏音色的區別,產生不同的音色效果。
Copyright © 2024 Aura The Strings 彈撥琴作坊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