琵琶是以演奏方法得名的。據東漢‧劉熙《釋名》所載:「批把,馬上所鼓也,推手前曰批,引手卻曰把,象其鼓時,因以為名也。」琵和琶分別對應今天所說的彈和挑,透過食指甲面彈向弦線和拇指甲面反挑弦線而呈現強弱兩種音色,好比陰陽融和,頗具天人哲學思想的意味。
琵琶原來是眾多彈撥樂器的總稱。在秦漢時期分別有兩種不同的彈撥樂器,都被稱作琵琶,分別是現代三弦和阮琴的原型,形制為直柄、圓形共鳴箱,後又被歸類為「秦琵琶」或「直項琵琶」。東晉時期「曲項琵琶」由波斯經新疆、甘肅一帶傳入北方,在南北朝傳至南方。曲項琵琶只有相位沒有品位,橫抱以撥子彈奏。
現代琵琶的雛型是在唐代開始確立的。唐代琵琶保留了曲項琵琶梨形和曲項的特色,卻沿用直項琵琶的手指演奏技法及豎彈特色,發展為一件獨立的樂器,脫離眾多彈撥樂器混亂的範疇,在唐代歌舞大曲中擔任領奏及伴奏的重要角度,並讓琵琶獨奏藝術達到高度發展。宋代琵琶更確立了音箱內部呈梨形結構及四弦十二柱的形制,與現代琵琶的結構頗為相似。
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,劉天華根據十二平均律的要求,重新安排品位,至今已發展為六相二十四品至二十六品。曾試用鋼線弦代替絲弦,目前以鋼絲尼龍弦代替絲弦,又以人工指甲代替手指甲演奏。近代琵琶流派較為著名的有:江蘇無錫派、上海浦東派、浙江平湖派、上海汪昱庭派。
琵琶常用的定弦為正調A、d、e、a,正宮變調則為A、B、e、a或A、d、a、a。南音琵琶的定弦一般為d、g、a、d1。演奏技法十分豐富。右手常用的為彈、挑、輪指、摭分、掃弦等;左手常用的有推、拉、吟、揉等,可演奏音單、雙單、三音及四音,和弦也十分豐富,其特色是和弦中常會利用一至兩個空弦反而會有更佳的效果;琵琶亦可以演奏多聲,包括支聲性的伴奏。
琵琶可分為套曲、小曲兩類。小曲均為68板體。套曲泛指曲式結構較繁複或由多首曲牌聯綴、變奏組成。套曲又可以分為武套、文套、大曲三種。
武套往往帶有敘事性及寫實性的特點,音樂根據情節內容發展,採用章回小說或戲劇的分幕分場,常用掃弦、煞音、絞弦、推拼雙弦、拍、提、滿輪,氣勢磅礡。文套往往簡樸動人,著重意境及抒情,常用拉、拉、吟、揉、帶、打、泛音,風格細膩。大曲則綜合運用武套及文套的表現手法,但演奏上較為自由。在二十世紀初,更出現了創新的現代曲目,新的演奏技法不斷出現,如人工泛音,更解放左手手指,右手彈奏由扇形改為圓形。
從原幹樹木切割木料後,內部仍保留水份濕度,除了要進行長期蔭乾外,仍要煮蠟保養原木質地,經過多重工序後方可研磨琴胎。
經過長時間處理原始木料後,劉師傅需要把腔體形狀一點點挖出來。由於木料非常堅硬,往往需要多個小時才能初步定型,其後更要一邊敲打木料聽音,一邊調整背板的厚度,以便優化音色。
不僅背板外部需要細緻打磨拋光,腔體的內膽亦要經過精工打磨後,才能加強腔體的共鳴力度,並可有效地避免雜音的產生,使音色力久不衰,保持優質的狀態。
木材根據產地、生長情況等天然因素產生不同的肌質。劉師傅會根據木材的特性來磨研背板,發揮木材本身的最大特性,並根據生長紋理調整磨研角度,讓木材的性能及外觀都得到提升。
琴廠直接在紅木批發市場採購木料,製作背板後會利用餘下木材加工為琴頭、琴軸,保證材料優質之外,亦降低購買製品的成本。
由於琴頭及琴軸等部件是在琴廠內完工,在過製中劉師傅可根據客人的要求而配製特別款式,與機械化的流程不一樣,歡迎客人提供意見及交流。
為加強背板耐用、美觀及穩定的程度,會一邊透過手工上蠟,一邊仔細分辨木料的實際狀況,加強木料的保養。
每一把原木樂器都經過師傅精心進行拋光及上蠟,使到木料達到光面效果,清晰可見木材的紋理,撫摸起來十分順滑。
在琵琶內腔搭建橋樑能強化面板與背板的共鳴性能,從而優化音色的表現力,並在長期按壓弦和品的情況下,面板都不會變形,加強耐用程度。
為了確保面板能完全嵌進共鳴腔體,劉師傅會進行人工檢測並仔細地封邊,確保工藝完美。
除了按照製作的標準來排列品相,劉師傅亦會根據每把琴的情況微調品相的高度及距離,讓音色達到較佳的質素。
琴廠於發貨前,會安排人手進行音準複檢,手工檢查是否有雜音等問題,並調整幅手角度,確保工藝的水準。
Copyright © 2024 Aura The Strings 彈撥琴作坊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